据Seaway海事新闻获悉,美国政府正计划对任何包含中国建造或悬挂中国国旗船舶的船队征收港口停靠费用,并敦促盟国采取类似措施,否则将面临美方的报复。这一举措旨在重振美国国内造船业,并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主导地位。
据路透社报道,一份日期为2月27日的美国总统行政令草案显示,未来进入美国港口的船舶,如其所属船队中包含中国建造或悬挂中国国旗的船舶,将被征收费用。该草案未明确费用计算方式及具体金额,但其影响范围涵盖全球主要航运公司,包括中远海运(COSCO)、瑞士地中海航运(MSC)、丹麦马士基(Maersk)及中国台湾长荣海运(Evergreen Marine)等。
这一行政令草案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此前提出的方案,该方案建议对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最高达150万美元的入港费用。然而,与USTR提案不同的是,草案未限定船队中中国建造船舶占比需达到25%才能适用该收费标准。这意味着即便船队中仅包含少数中国建造或悬挂中国国旗的船舶,也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行政令草案还提议对中国制造的港口货物装卸设备征收关税,并要求美国官员与盟国协商,推动其他国家采取类似措施,否则将面临美方的报复。
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MSC首席执行官索伦·托夫(Soren Toft)本周表示,公司可能减少靠泊美国港口,以降低潜在费用带来的影响。
法国航运巨头达飞轮船(CMA CGM)则宣布,未来四年内将美国国旗船队从10艘扩大至30艘,在美国新建集装箱船,并考虑在美投资200亿美元,以适应新政可能带来的变化。
集装箱船东Ocean Network Express (ONE) OCEA.O首席执行官杰里米·尼克松(Jeremy Nixon)本周在加州长滩举行的标普全球TPM集装箱航运会议上表示,该计划是一个“曲线球”,可能对远洋运输公司及其客户造成极大损害 。
短期内,船东可能会减少停靠美国港口的次数,以限制费用。高管们表示,大量额外货物可能会堵塞这些港口,使进口货物更难运往零售商和制造商,也使出口货物更难通过船舶运输。
他们表示,特朗普的计划还可能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它们重新部署全球船队,以便将非在中国建造的船舶重新集中在美国市场——这可能会花费时间和金钱。
在此政策影响下——对中国船只征收的费用可能使德国 BBC 租船公司损失 10 亿美元,费用预计在每次停靠时高达100万至150万美元,这一收费标准将适用于所有在美国港口停靠的船舶。然而,对于德国专业航运公司BBC Chartering等主要承运大型及重型货物的企业而言,这一费用将难以承受。BBC Chartering每年在美国港口停靠约600次,若该政策正式实施,其运营成本将大幅增加。
同时,丹麦航运公司马士基(A.P. Moller-Maersk)也对此表示关注。马士基的首席执行官曾表示,该公司将密切关注这一新政策对航运业务的影响,并评估是否调整其在美国市场的运营策略。为了应对这种可能的变化,马士基正在积极寻求拓展其他市场和增加美国本土船队的投资。
在此背景下,马士基的投资部门A.P. Moller Capital也宣布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收购菲律宾物流公司AC Logistics(ACL)的40%股权。AC Logistics成立于2021年,提供涵盖冷链、货运代理、国内分销及合同物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A.P. Moller Capital表示,计划与菲律宾的Ayala Corporation共同投资,扩大ACL的运营,致力于将其打造为菲律宾领先的综合物流服务商。
马士基方面表示,该合作体现了其在全球物流行业的多元化布局,并进一步加强了与亚太地区企业的合作关系。A.P. Moller Capital和Ayala Corporation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强调,若合作顺利推进,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并实现长期繁荣。尽管双方未透露交易的财务细节,但该举措被认为是马士基进一步拓展亚洲市场的关键一步。
图为前十大班轮公司船队结构里中国造船厂建造的船比例
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迅速上升。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数据,中国船厂每年交付的商船货运总量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而1999年这一比例仅为5%。这一增长主要以日本和韩国船厂的市场份额为代价,而美国造船业自上世纪70年代达到巅峰后,已降至行业产出的极小部分。
美国政府此次出台的政策被视为对中国造船和航运主导地位的直接回应。鉴于中美在航运、造船及物流领域的竞争加剧,该政策或将加深全球航运市场的分裂,并引发其他国家的进一步反应。